免費論文查重認準CNKI論文查重,專為高校論文檢測、畢業論文查重、碩士論文查重誕生的論文檢測入口平臺,CNKI論文查重系統涵蓋海量的數據庫,為畢業生解決各種煩惱,論文查重軟件免費為各種有論文檢測、論文查重需求的人提供,論文查重認準CNKI查重!
發布時間:2022-03-27 23:30:14 作者:知網小編 來源:m.elxoepd.cn
官網正品搜索??????Search你的位置:網站首頁學術快訊行業新聞關于知網畢業論文查重的思考2016/4/1314:05:16????????????點擊:二、“查重”可能會妨礙文獻的正當引用
“查重”查的是其他文獻內容在全文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而不是抄襲比例的多少。論文“查重”通過與否,主要取決于被檢論文與已發表文獻的文字重復比,而且從很多學位授予單位的規定來看,這個復制比要很低才能算作通過。那么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有多少文字重復才算合適?嚴格地講,在全篇論文中只抄襲他人一句話也算抄襲,盡管檢測報告顯示復制比接近于零;而另一個極端的現象是,文章規范引用了大量的參考文獻,用學術評價的術語來表述,即“文獻綜述充分、參考資料翔實”,但同時核心觀點是作者自己的,“查重”則有可能通不過。實際上,我們要求有15%以下的文字重復率也好,30%以下的文字重復率也罷,其背后隱含的意思很明確,文章除了這一小部分與其它文獻相同外,其它大多數都應當是作者自己的分析論述。
不過,這個看似美好的愿望是違背科學規律的。按照托馬斯??庫恩(ThomasKuhn)的說法,科學進步一是通過常規科學,二是通過范式革命。提出新范式畢竟僅有極少數人可以為之,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都屬于常規科學。而常規科學則是我們在前人知識大量累積的基礎上,再向前邁出一小步。這就決定了一篇研究成果中的多數內容不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創見,而更多地是對他人觀點的引用、述評與綜合。在一篇學位論文中,真正屬于作者創見的,只是那一小部分核心觀點。文中的大多內容,都是在圍繞著這一核心觀點服務。而且,即使是范式創新,也需要建立在系統批判舊范式的基礎上,這就應當更為充分地研讀、分析已有研究文獻,并審慎地加以引用和評判。如果大多數學位論文中的大多數內容都是作者自己提出來的,那么很難說其中沒有“水分”。
學術研究對資料具有高度依賴性,也即是“有多少資料做多少東西。”這些資料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已發表的文獻。對文獻的引用應當以論述的實際需要為限,而不是應以“查重”規定為限。文章的哪一段話需要引用,以及引用多少,只有作者自己最了解。因此,通過“查重”制度預先地限定引用文字所占全文的比例是不科學的。一味地硬性規定文字重復率,其最后的結果要么是作者盡量減少引文,要么是作者不得不在盡量保持他人觀點原意的情況下,將其用自己的“獨立表述”改頭換面寫出來。而從根本上說,充分的引用是知識積累和學術規范的內在要求,優秀作品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僅就筆者所在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而言,我們不妨翻看一下國內外那些具有廣泛影響的論文和著作,很多都是正文篇幅并不長,且包括較多引文,參考文獻也占據了不少版面。如《世界貿易憲法》全文11萬字,但腳注就占去10萬字篇幅,其正文僅有1萬字,若考慮正文中還有引用的話,其原創性恐怕不足9%,但這并沒有妨礙它成為法學界的著名論文。不過,如果按照我們今天“查重”的要求,這些文獻恐怕連通過的機會都不大,更遑論被認定為名篇佳作!
三、“查重”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術創新
創新的重要性在今天這個后工業社會中不言而喻。學術創新的根本在于學術成果的原創性。因此,反對學術不端不僅是學術道德的要求,而且還是學術創新的保障。而創新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已有知識的重新配置。正如心理學研究所揭示的,“創造力的產生既不是知識本身,更不是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個體通過對本領域內已有知識的靈活加工。”而對已有知識的配置和加工則離不開豐富的文獻引用。引用他人表述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創新程度高低的合理尺度,片面地減少引文只會阻礙創新。
由此看來,雖然抄襲現象越普遍,就越制約學術創新,但是作為旨在反抄襲的“查重”制度,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知識創新和進步。正是由于它可能會迫使一些作者在需要引用的文獻面前謹小慎微,生怕“越雷池半步”,落下“過度引用”乃至“抄襲剽竊”之嫌,進而容易導致“脫離文獻”搞研究,由此影響了對已有知識的配置和加工。這就是“查重”制度妨礙正當引用文獻所導致負效應的延伸。如果作者一五一十地將所需文獻引證過來,則很可能會影響“查重”結果,進而可能會危及其答辯資格。于是在寫論文時,一些作者就不得不考慮怎樣下筆,從而保證“查重”順利通過。為此,有些人可能就會盡量減少對文獻的引用,讓論文通篇都充斥著“自己的話”。而學術創新的一個鐵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而言,缺乏對前人文獻資料的充分引證和分析,光憑“自己的話”能夠使論述達到怎樣的高度,恐怕很難說得清楚。
通篇充斥作者“自己的話”的論文,不僅可能達不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而且很可能是重復勞動。為了通過“查重”,作者要盡量減少引證他人的成果,這就很容易導致對一些重要著述的忽略。當作者自以為提出一個新觀點并為之沾沾自喜的時候,實際上,這個觀點可能已經被前人用其它的表述方式說過了。盡管這種觀點上的重復算不上抄襲剽竊,但至少屬于低水平重復,我們做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對知識發展的貢獻根本沒有多大意義,充其量是對作者本人的一次鍛煉而已。當然,達不到理論高度、低水平重復之類尚且可以算作“無益且無害”的話,那么,最為可怕的是,由于缺乏對已有文獻在引用基礎上進行的深入分析,這些“自己的話”甚至可能難以自圓其說。論文提出的觀點看似言之成理,實則經不住推敲。誠如有學者所言:“抄襲和剽竊雖然有悖于道德倫理,但并不以提供假冒偽劣信息為目的,而那些建立在學術沙灘上的空中樓閣式的創新學術,則無疑將成為一堆需要后人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加以清理的學術爛尾樓。”試想,如果這樣的問題大量充斥于很多論文之中,那將會誤導多少后續研究?其負面影響顯而易見。
四、“查重”忽略了學科和研究方法差異
不同學科、專業的學位論文,在選題、方法、表述和結論等方面大不樣,這也是常識。但是,很多學位授予單位的“查重”制度卻偏偏背離了這一常識,硬是“_刀切”地給不同學科、專業的學位論文劃上一條統一的上限,規定文字重復率超過了一定比例就認定為不通過。這種做法對于不同學科專業的研究,其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不同學科對不同類型的文獻的依賴程度并不一樣。一般而言,人文社會科學對已發表文獻的依賴比較明顯,特別是一些經典文獻,即使發表多年,仍然被學界廣泛引用。而在某些自然科學領域,實驗則是學位論文觀點創新的重要途徑,因此,自然科學領域學術不端的主要手段不僅包括抄襲,還包括數據造假。拋去效果不論,“查重”更多地是針對抄襲剽竊,但對實驗中的數據造假卻很難應付。
“查重”不僅忽略了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學科、專業,“查重”制度對不同選題和研究方法的影響也大有不同。實證研究主要是需要獲取大量的_手資料,對二手文獻依賴性較弱。例如,對于量化研究,即使用同一套問卷,測量對象不同也會得出不同的數據,并進而影響結論;對于質性研究,就同一問題不同人也有不同的回答,個案研究的結論甚至不能被推廣。而一篇學位論文若從事理論研究,例如,通過思辨提出新思想、新論斷,或者梳理、考察某一思想學說的發展歷史,則更多地需要“從文獻到文獻”的分析,必須大量依賴對已有文獻的考察。因此與實證研究相比,理論性研究在“查重”中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趨利避害是人之本能,筆者曾經問過身邊一些研究生同學,為什么寫學位論文往往喜歡選擇量化研究,得到的回答居然十分出乎意料:這就是量化研究更有利于通過相似性檢測!一般情況下,選擇什么題目進行研究要么是興趣使然,要么出于所承擔課題的需要;而且按理來說,有什么樣的研究問題,就應采用與之相適應的研究方法,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查重”制度也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題目和研究方法的選擇,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當前頁數:2/3首頁上一頁123下一頁尾頁上一篇:中國知網論文檢測軟件效果好2016/4/13下一篇:PaperPass和知網重復率差多少2016/4/13客服中心
QQ:
一、修改抄襲內容后,檢測系統檢測不出來了,但是導師還是能看出來的,這是人和機器的不同,我們這里測出來抄襲是0的論文,導師那里他也可以肉眼判斷說您是抄襲的!所以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二、按照這個系統39%以下的都是顯示黃色,那么是否意味著在可容忍的限度內呢?最近看到對上海大學某教師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發表的兩篇論文有抄襲行為,分別占到25%和30%.請明示超過多少算是警戒線?
三、從上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武漢大學關于論文查重內容并沒有明確要求,只是明確要求學生將論文按照學號+姓名的方式發到學院指定郵箱。
四、感覺好像都是自己沒見過的文章,這很正常,都是相互引用造成的,比如您引用了毛主席的話,很多人也引用了,那給出的復制來源文章題目就會有很多沒見過的!
五、當然現在做到這些還很難,但我想我們至少要有這個意識,因為在剽竊的概念里,除過強調未注明這點外,還強調不是成心的。
以上就是“畢業論文查重包括專利嗎?查重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的全部內容,大家以參考為主,小編在此預祝大家畢業快樂!